翻译人才发展国际论坛助力中国
2015年12月12日至13日,首届翻译人才发展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外翻译界的350余位嘉宾与会,从翻译人才发展的整体层面进行了对话交流。此次论坛由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主办,是面向国内外翻译界、专门以"人才发展"为主题和特色的国际交流平台,旨在进一步推进我国翻译事业及翻译人才发展。
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翻译在过去30多年里取得了巨大发展,无论是从事专业翻译人员人数,还是在过去一个时期翻译界提供各类翻译产品和翻译成果,都是以往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翻译事业和翻译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对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周明伟同时指出,翻译人才队伍在扩大过程当中同样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问题。中国翻译队伍的水平和数量在很多情况下常常滞后于现在实际对外交往、对外交流的需要。我们翻译的作品和产品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状况,也是我们发展过程当中目前还难以逾越的一个坎。能够融通中外的,对国际社会有说服力、有权威性、有影响力、有传播力的作品比较少,能够成为国际文化交流当中精品力作的翻译作品比较少,能够跟上技术发展的进步,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适应技术发展,特别是传播技术发展好的作品比较少。
周明伟进一步指出,翻译其实是再创作的过程,现在中国传统文学经典作品很难找到有文化涵养、文学涵养的翻译来承担翻译重任,"文化涵养不够,翻译界很难能出大师"。翻译教育当中的短板依然经常会困扰我们,这些都是结构性的问题,不是局部存在的。现在大学教育当中通才教育的缺失,使得我们在翻译培养过程当中知识结构上就有缺失。
周明伟提问,"为什么我们这次会议提出翻译人才发展这个概念?为什么不是翻译人才教育、翻译人才培养,而是翻译人才发展?"他阐述,人才发展不是孤立于某一个教育形态、某一个教育时段,描述的不是一个局部孤立的学习过程,是全过程的描述,是对翻译人才本身培养需要规律性的描述,因为翻译绝对不是三五年的学制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做了十年二十年的翻译就能自然成为好的翻译,需要规律性的认识和制度化的安排。因此,"翻译人才培养发展的过程,希望是无穷尽的,能够为翻译这个职业提供一个机制性安排的作用。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需要我们在座的教育、用人、公司运作、投资、政府部门等等多方面共同关注、共同形成的力量,也是我们希望能够发展的一项软实力。"
与会嘉宾分别来自联合国秘书处、国际口译协会、国际翻译院校联盟、美国蒙特雷高翻学院、巴黎第三大学高翻学院、莫斯科大学高翻学院,以及外交部、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国内著名专业翻译院校,全国外事部门、中央企业和跨国企业、翻译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
国际著名翻译理论家、欧洲翻译研究学会主席安东尼·皮姆(Anthony Pym)、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副主席安德鲁·康斯特布尔(Andrew Constable)、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国际翻译院校联盟(CIUTI)副主席尼古拉·加尔博夫斯基(Nikolay Garbovskiy)、联合国秘书处大会和会议管理部中央规划和协调司司长马雪松、外交部翻译司副司长许晖、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平洪等重要嘉宾出席论坛并作主旨发言。
发言内容涵盖范围广泛,探讨深入浅出,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同和高度好评,包括《重视翻译人才培养 提高对外交往水平》、《面对变化中的世界需要创新翻译人才培养》、《翻译继续教育:开辟翻译教学的新篇章》、《国家战略框架下高校翻译人才培养与后院校教育衔接》、《联合国对笔译人员的要求和对笔译人员的培训》、《翻译新技术与实验教学法》、《新技术对议员培养和职业发展的影响》、《翻译终身教育》、《翻译教学新挑战》等。
为期两天的本届论坛以"翻译人才与终身教育"为主题,分设翻译人才的院校教育与"后院校"教育、翻译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发展、高端翻译人才培养的问题和挑战、翻译技术和翻译人才发展等分论坛,全面覆盖翻译专业人才成长发展各阶段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集中探讨交流汇集专业意见及建议,为加快我国翻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端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提供工作思路和参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