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翻译多谋新出路
戴着眼镜,外表斯文的老杨是名德语翻译。从初中开始学习德语,入行翻译圈25年,在口语翻译这一行当,47岁的他已属高龄。
口语翻译分为同声传译和交互式传译两类,简称“同传”“交传”。老杨说,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他做的是交传。有研究表明,人们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只有30分钟左右,但老杨说,他的最高纪录是整整一天。那是他第一次随上级到德国考察,一天内有14场会谈。“吃早饭的时候就在谈,晚饭结束后还一起看足球赛,我也得做翻译。”他坦言,若是现在只怕连一半时间都坚持不了。“我已经年近半百啦,吃不消那么高强度的工作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翻译吃的是“青春饭”。按照老杨的说法,30来岁的翻译,是经验阅历和精力体力结合得最好的时候。“年轻人缺经验,年纪超过40岁,体力就逐渐跟不上了,对同传来说更是如此。”
年轻人上来后,像老杨这样40多岁的“老翻译”难免受到冲击。在老杨身边,有不少年龄相仿,同样从事翻译工作的朋友,一旦到了40岁,大家都在想办法谋求新的出路。“当年和我年龄相仿的翻译,现在还留在这一行的不到三分之一。”老杨坦言,职场中年危机在口语翻译身上表现明显,很多翻译会选择跳槽,在40岁左右“二次创业”。在老杨的翻译朋友中,不少跳槽到了知名外企。“前段时间有位朋友辞职去了摩根大通,工资涨了好多。毕竟做了这么多年翻译,外语水平过硬。”
老杨则选择留在原单位。老杨在单位里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职位,“就是那种随处可见的普通中年职工”。不过,从八九年前开始,老杨承担的翻译任务越来越少,更多是做一些中外交流合作项目。虽然做项目也要加班,但比起做翻译已经轻松了很多,所以老杨挺满意的。老杨觉得自己对中年危机有感觉,但并不强烈,他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心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