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yth到“迷思”有多远
Myth是什么?除了“神话”以外的一个常用意思是:an idea or story that is believed by many people but that is not true(很多人都那么认为但其实错误的观点或说法),即汉语里的“谬论”“错误看法”“认识误区”。
“迷思”是什么?它在汉语词典里查不到,“迷,惑也”,“迷思”组合起来应当是“困惑的想法”。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myth和“迷思”之间已然被画上等号。把myth译为“迷思”的始作俑者是台湾人,比如台湾出版的禅修大师创巴仁波切英文著作The Myth of Freedom的中译本就叫《自由的迷思》。“迷思”与myth有音调上的相似性,读起来动听,看起来美观,于是渐渐流行起来。
对外来词进行音译不乏成功先例,最经典的当推logic的译法。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在翻译《穆勒名学》时首次使用了“逻辑”一词。“逻辑”与logic发音一致,而更重要的是意译也很到位。“逻,巡也”,“辑”最初的意思是“车舆”,车子必须在一定的路径上行走,否则行不通。严复将“逻”“辑”二字合到一起,在思维领域含有“对思维进行检查、纠正使之规范合理”的意思。这正符合英国哲学家培根及严复本人对“logic”的理解,即“the principles that guide reasoning”。从此以后,无论是原先主张纯意译的还是原先主张纯音译的人都逐渐放弃了自己的本来立场,转而一致推崇“逻辑”。于是,“逻辑”成为logic的公认译法并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
反观之下,更多的外来词音译最终不了了之。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前者指“德莫克拉西”,是democracy的音译;后者指“赛因斯”,是science的音译。然而,“德先生”和“赛先生”很快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和“科学”。
Myth和“迷思”在含义上有一定差距,本非“天生一对”,然而语言的发展摆脱不了以讹传讹、约定俗成的力量,“迷思”作为myth的对应词进入下一版《现代汉语词典》也未可知。